活力竞相迸发 2021年青岛新增上市公司15家
来源:证券日报网 李春莲 刘钊     时间:2021-12-28 21:13:14

本报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刘钊

2022年的钟声即将敲响,回首2021年,青岛迎来发展新时期。1993年青岛首家上市公司——青岛啤酒成功登陆上交所,激荡起青岛金融业发展的水花。28年沧桑巨变,青岛上市公司从无到有,积少成多的跨越式发展,谱绘出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的和谐乐章。

钟锣声交相辉映 频现高光时刻

企业上市的数量展现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活力。青岛今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,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4家、境外上市公司1家。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2家,其中境内上市公司58家,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总数均稳居山东省首位。在北方城市中,排名仅次于北京和天津。

2021年,青岛上市工作在国内A股各个板块及境外市场均有突破,资本市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。征和工业、冠中生态、海泰新光、德固特、海程邦达、百洋医药、海泰科、德才股份、青达环保、青岛食品、云路股份等11家公司相继登陆资本市场,这些企业大多处于行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。作为各自行业的佼佼者,它们的上市,引领着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,企业上市“量”与“质”实现并驾齐驱。

此外,由于青岛市的营商环境不断向好,吸引了众多公司纷至沓来。继去年盈康生命迁址青岛之后,荣丰控股也由上海迁址青岛,积极布局大健康产业,为青岛医疗健康领域的产业布局发挥积极作用。

北交所的设立给青岛发展带来新的机遇。青岛市把握改革“窗口期”,深化落实资本市场改革,不断优化政策措施,有梯队、有层次地开展北交所上市孵化工作,对构建资本市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建邦科技和丰光精密成为北交所第一批上市公司。

青岛辖区新增的14家上市公司中,2家登陆上交所主板,3家登陆深交所主板,2家登陆北交所,4家登陆深交所创业板,3家登陆上交所科创板。随着创业板注册制全面推进,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上市活跃度上升,创业板申报企业数量猛增,青岛上市公司在3个交易所的5个板块均有布局。

青岛上市公司数量显著增多的同时,募资实力也得到增强。青岛11家新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63.71亿元,募资总额仅次于2019年。其中云路股份募资13.98亿元,海程邦达和德才股份分别募资8.64亿元和7.89亿元,位居第二、三位。

云路股份是目前青岛辖区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,公司发行价46.63元/股,发行市盈率达到64倍,上市首日涨182.22%,股价破百;第二个交易日再次上涨9.42%,股价一度达到147元/股的高位。此外,今年2月上市的海泰新光发行市盈率46倍,上市后连升数月,股价一度达到122.88元/股,较35.76元/股的发行价,涨幅达到243.63%。

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锦玉表示,2021年青岛新增上市公司达到了15家,取得这么好的成绩,主要是青岛经济的发展给企业上市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此外,青岛市为企业上市开辟了绿色通道,充分发挥了中介机构和创投风投机构的力量,使企业上市能够和股东一起形成相应的共识和战略,助力城市发展。

后备力量实力雄厚 力争实现上市公司总数破百

除了已上市的公司,青岛上市后备力量也很雄厚。11月19日,科捷智能顺利通过上交所科创板发审委会议审核,青岛即将迎来第6家科创板上市公司。进入12月份,沃隆食品、雷神科技、浩海科技、电科思仪和伊森新材等公司相继在青岛证监局进行辅导备案登记。截至发稿,青岛辖区有25家企业在青岛证监局辅导备案。歌尔微于近日完成上市辅导,即将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上市申请材料。青岛在证监会、交易所排队在审企业达到9家,富景农业、天泰地产、浩大海洋、创新奇智等4家企业已向境外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材料。

青岛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放大效应,结合企业上市需求,出台了“真金白银”的鼓励政策。青岛专门出台《青岛市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》,其中特别把“促进资本市场壮大”作为一节,提出对拟在国内主板、科创板、创业板上市的本市企业,根据企业上市进程分阶段给予补助,累计不超过400万元。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,给予120万元一次性补助。对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精选层企业,实现境内主板市场转板的,参照上市补助给予累计不超过400万元一次性补助。鼓励区市对“四上”企业改制给予一次性补助。据悉,目前青岛各区市也不断提高大企业上市奖补力度,并在税收等方面上给予扶持政策。

此外,青岛充分发挥上交所、深交所、港交所等机构的培育作用,运用券商、律所、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优势,持续开展“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专项行动”,举办各类培训160余场次,参训企业超过13000余家次,为企业提供引进创投风投、股改、辅导、上市等全流程、一站式服务,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同,对接资本市场的热情和意识明显提升。崂山区、西海岸新区、城阳区(含高新区)三个区被纳入全省首批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,101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,全市拟上市后备培育企业达500余家,形成上市工作“培育一批、辅导一批、排队一批、上市一批”的梯队格局。

正如青岛市委副书记、市长赵豪志在青岛市上市公司座谈会上所言,要通过“两个倍增”实现青岛上市公司的做大做强。一个“倍增”是主业规模的倍增。每家上市公司都是行业的标杆和样板,要坚定不移聚焦主业加快发展,力争在3年左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倍增。第二个“倍增”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倍增。青岛要利用3年左右时间,推动全市上市公司市值实现翻番增长。

“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,青岛28年的发展折射出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由量变走向质变的历程。”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“当前,青岛已经成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,区位优势极强,带动作用很高,上下流产业链完善,也拥有比较强的市场影响力,上市公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一方面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发展青岛经济,另外一方面则是推动青岛企业进一步变大变强,从而推动市场发展。”

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、内蒙古银行战略研究部总经理杨海平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上市公司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象征,青岛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前列,是“表”。青岛营商环境的优化、产业布局集群化、产业竞争力强、主体活跃、招商引资政策与上市培育政策有效是“里”。青岛上市公司及上市后备梯队代表了家电、电子、石化、汽车、造船、港口六大核心产业集群以及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强大,也代表了产业的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方向,是当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,也是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驱动力。

展望未来,青岛展现出勃勃生机。《青岛市“十四五”金融业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,青岛将紧抓全省首批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的契机,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力度,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,争取到“十四五”末,青岛市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,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杨海平对此表示,以上市公司的培育为抓手,青岛系统地对营商环境进行再优化,对产业配套进行再布局,对上市培育政策及招商引资政策进行再完善,进而以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青岛实现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的目标指日可待。

(编辑 上官梦露)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